養老投資
嘉實將養老金業務定位為長期戰略業務,深度涉足包括主權財富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職業年金、養老目標基金在內的三大養老業務 養老投資主頁 |
---|
自然生態系統作為底層生產要素,其資本化價值不僅體現于直接的林木產出,更深度嵌入日常生活和企業供應鏈中[1]。全球一半以上的GDP總量因直接的中度或高度依賴自然產品和服務暴露于生態退化風險中。所有企業都直接或通過供應鏈依賴于自然資本資產和生態系統服務。
對企業而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如果遭受破壞,可能會帶來下列三類風險:
世界經濟論壇研究顯示,盡管部分行業并沒有直接面臨自然損失風險,例如化工與材料、航空、旅行與旅游、房地產、采礦與金屬、供應鏈和交通運輸及零售、消費品與生活方式六個行業的總增加值(Gross Value Added, GVA)對自然的直接依賴度低于15%,但其供應鏈環節中超過50%的GVA對自然存在中度或高度或依賴(如圖1)。
圖1:各行業中具有高、中、低自然依賴度的
直接和供應鏈GVA百分比
數據來源:世界經濟論壇、普華永道
可見,供應鏈對自然的中高度依賴是普遍現象,其風險敞口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少數支撐全球貿易的關鍵大宗商品。以牛肉、木材、棕櫚油、大豆、咖啡、可可和橡膠為代表的毀林風險產品,其不可持續的生產實踐,恰恰構成了此類供應鏈風險中最具破壞性且日益受到關注的環節。 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不可避免地波及依賴它們的下游企業。CDP官網數據顯示,進行評估的328家公司報告了因毀林影響而造成的975億美元的潛在損失風險。
目前,中國對關鍵大宗商品的進口依賴度高。2016-2023年,我國牛肉進口依賴度從9.7%快速提升至36.8%[2];2023年,我國大豆新增供給量達12558萬噸,包括進口大豆10474萬噸,進口依存度高達83.41%[3];2023年我國天然橡膠自給率僅約13.34%,對外依存較高[4];中國棕櫚油產量較少,棕櫚油消費主要依賴于進口。因此如果無法解決供應鏈上的毀林問題,對森林風險商品進口的高度依賴或將威脅糧食安全、貿易政策、供應鏈安全和減碳進程。
01
歐盟新規重塑七種毀林關鍵大宗商品供應鏈
近年來,為應對全球森林退化及氣候變化,多國出臺相關政策限制與毀林相關的商品貿易,形成新型綠色貿易壁壘,對全球供應鏈提出了更高的環保和合規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國家政策(如美國的雷斯法案修正案、澳大利亞的非法采伐禁令等)主要聚焦于木材及木制品,其監管范圍相對集中在“森林法”的范疇內。然而,歐盟于2024年12月底正式生效的《歐盟零毀林產品法規》(EUDR)標志著一個顛覆性的擴張。該法規不僅涵蓋了木材,更將監管范圍大幅擴展至大豆、牛肉、棕櫚油、咖啡、可可、橡膠這六大關鍵大宗商品類別。EUDR要求生產者與貿易商必須提供精確到具體地塊的地理坐標,并提交可驗證的證據鏈,證明該商品未涉及2020年12月31日后的毀林或森林退化土地,企業為降低風險,可能會選擇淘汰無法提供地理坐標的小規模生產者,轉向垂直整合的直接采購模式或自有種植園、將采購向低毀林風險區域傾斜、并將可持續認證(如RSPO、FSC)提升為供應商準入硬性門檻。
盡管歐盟的這類擴展性法規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甚至來自生產國(如印尼、巴西等國)的強烈反對和擔憂——質疑其可能構成貿易保護主義、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合規負擔、影響小農戶生計等——但政策落地難以逆轉。主要生產國如巴西、印尼被迫緊急出臺本土相關政策或措施,以避免喪失歐盟市場準入資格。面對這種不可逆的監管環境升級以及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環保意識壓力,企業層面的行動已然加速。
表1:全球主要“零毀林”相關的政策或宣言
02
中國加快出臺森林修復與生態系統保護的政策法規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推動森林修復與生態系統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也在持續完善與強化。從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頒布的296項相關政策文件中發現,與森林修復相關的國家級政策法規體系持續演化與發展,且2014年后顯著加速,部門協同的程度也在逐步加深[5]。
圖2:森林與生態系統相關的政策數量
數據來源:綠色和平、北京大學
隨著法律法規的持續完善和消費者意識的提升,企業如僅采取合規驅動的被動應對方式,將不利于保持市場份額和競爭地位,需要更加積極主動的管理策略,更好的應對自然相關的風險和機遇。許多占據供應鏈主導地位的跨國公司和大型貿易商,已經開始積極探索可持續農業和零毀林的實踐路徑,其最佳實踐包括:
當前,可持續發展已逐步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因素之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上升。面臨較高自然風險和機遇的企業已將“可持續”和“零毀林”視作未來生存與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探索和投資可持續農業模式與供應鏈變革,這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商業趨勢。管理自然相關風險不僅關乎于市場準入,也關乎品牌聲譽、消費者信任,和長期供應鏈韌性。
*風險提示: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文中基金產品標的指數的歷史漲跌幅不預示基金產品未來業績表現。基金投資需謹慎。投資需謹慎。本文件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承諾。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實基金”)或嘉實基金的相關部門、雇員不對任何人使用本文件內容的行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嘉實基金在本文件中轉載的第三方信息、報告或資料,轉載內容僅代表該第三方觀點,并不代表嘉實基金的立場,嘉實基金不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提供直接或隱含的聲明或保證。
*資料來源:
[1]世界經濟論壇、普華永道,Nature Risk Rising: Why the Crisis Engulfing Nature Matters for Business and the Economy,2020年1月
[2]民生證券《農業行業點評:關稅落地中國關稅反制影響幾何?》
[3]澎湃新聞,農小蜂,《2024年中國大豆產業數據分析報告》
[4]國家統計局,農小蜂《2024年中國天然橡膠產業數據分析報告》
[5]綠色和平、北京大學,《協同實現森林修復的多重效益:中國政策法規體系的現狀與挑戰》,2025年
嘉實基金可持續投資創新實踐:REITs ESG管理路徑初探
自然風險之毀林風險:被低估的經濟系統“灰犀牛”
2025-06-06 來源:嘉實基金
自然生態系統作為底層生產要素,其資本化價值不僅體現于直接的林木產出,更深度嵌入日常生活和企業供應鏈中[1]。全球一半以上的GDP總量因直接的中度或高度依賴自然產品和服務暴露于生態退化風險中。所有企業都直接或通過供應鏈依賴于自然資本資產和生態系統服務。
對企業而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如果遭受破壞,可能會帶來下列三類風險:
世界經濟論壇研究顯示,盡管部分行業并沒有直接面臨自然損失風險,例如化工與材料、航空、旅行與旅游、房地產、采礦與金屬、供應鏈和交通運輸及零售、消費品與生活方式六個行業的總增加值(Gross Value Added, GVA)對自然的直接依賴度低于15%,但其供應鏈環節中超過50%的GVA對自然存在中度或高度或依賴(如圖1)。
圖1:各行業中具有高、中、低自然依賴度的
直接和供應鏈GVA百分比
數據來源:世界經濟論壇、普華永道
可見,供應鏈對自然的中高度依賴是普遍現象,其風險敞口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少數支撐全球貿易的關鍵大宗商品。以牛肉、木材、棕櫚油、大豆、咖啡、可可和橡膠為代表的毀林風險產品,其不可持續的生產實踐,恰恰構成了此類供應鏈風險中最具破壞性且日益受到關注的環節。 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不可避免地波及依賴它們的下游企業。CDP官網數據顯示,進行評估的328家公司報告了因毀林影響而造成的975億美元的潛在損失風險。
目前,中國對關鍵大宗商品的進口依賴度高。2016-2023年,我國牛肉進口依賴度從9.7%快速提升至36.8%[2];2023年,我國大豆新增供給量達12558萬噸,包括進口大豆10474萬噸,進口依存度高達83.41%[3];2023年我國天然橡膠自給率僅約13.34%,對外依存較高[4];中國棕櫚油產量較少,棕櫚油消費主要依賴于進口。因此如果無法解決供應鏈上的毀林問題,對森林風險商品進口的高度依賴或將威脅糧食安全、貿易政策、供應鏈安全和減碳進程。
01
歐盟新規重塑七種毀林關鍵大宗商品供應鏈
近年來,為應對全球森林退化及氣候變化,多國出臺相關政策限制與毀林相關的商品貿易,形成新型綠色貿易壁壘,對全球供應鏈提出了更高的環保和合規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國家政策(如美國的雷斯法案修正案、澳大利亞的非法采伐禁令等)主要聚焦于木材及木制品,其監管范圍相對集中在“森林法”的范疇內。然而,歐盟于2024年12月底正式生效的《歐盟零毀林產品法規》(EUDR)標志著一個顛覆性的擴張。該法規不僅涵蓋了木材,更將監管范圍大幅擴展至大豆、牛肉、棕櫚油、咖啡、可可、橡膠這六大關鍵大宗商品類別。EUDR要求生產者與貿易商必須提供精確到具體地塊的地理坐標,并提交可驗證的證據鏈,證明該商品未涉及2020年12月31日后的毀林或森林退化土地,企業為降低風險,可能會選擇淘汰無法提供地理坐標的小規模生產者,轉向垂直整合的直接采購模式或自有種植園、將采購向低毀林風險區域傾斜、并將可持續認證(如RSPO、FSC)提升為供應商準入硬性門檻。
盡管歐盟的這類擴展性法規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甚至來自生產國(如印尼、巴西等國)的強烈反對和擔憂——質疑其可能構成貿易保護主義、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合規負擔、影響小農戶生計等——但政策落地難以逆轉。主要生產國如巴西、印尼被迫緊急出臺本土相關政策或措施,以避免喪失歐盟市場準入資格。面對這種不可逆的監管環境升級以及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環保意識壓力,企業層面的行動已然加速。
表1:全球主要“零毀林”相關的政策或宣言
02
中國加快出臺森林修復與生態系統保護的政策法規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推動森林修復與生態系統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也在持續完善與強化。從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頒布的296項相關政策文件中發現,與森林修復相關的國家級政策法規體系持續演化與發展,且2014年后顯著加速,部門協同的程度也在逐步加深[5]。
圖2:森林與生態系統相關的政策數量
數據來源:綠色和平、北京大學
隨著法律法規的持續完善和消費者意識的提升,企業如僅采取合規驅動的被動應對方式,將不利于保持市場份額和競爭地位,需要更加積極主動的管理策略,更好的應對自然相關的風險和機遇。許多占據供應鏈主導地位的跨國公司和大型貿易商,已經開始積極探索可持續農業和零毀林的實踐路徑,其最佳實踐包括:
當前,可持續發展已逐步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因素之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上升。面臨較高自然風險和機遇的企業已將“可持續”和“零毀林”視作未來生存與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探索和投資可持續農業模式與供應鏈變革,這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商業趨勢。管理自然相關風險不僅關乎于市場準入,也關乎品牌聲譽、消費者信任,和長期供應鏈韌性。
*風險提示: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文中基金產品標的指數的歷史漲跌幅不預示基金產品未來業績表現。基金投資需謹慎。投資需謹慎。本文件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承諾。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實基金”)或嘉實基金的相關部門、雇員不對任何人使用本文件內容的行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嘉實基金在本文件中轉載的第三方信息、報告或資料,轉載內容僅代表該第三方觀點,并不代表嘉實基金的立場,嘉實基金不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提供直接或隱含的聲明或保證。
*資料來源:
[1]世界經濟論壇、普華永道,Nature Risk Rising: Why the Crisis Engulfing Nature Matters for Business and the Economy,2020年1月
[2]民生證券《農業行業點評:關稅落地中國關稅反制影響幾何?》
[3]澎湃新聞,農小蜂,《2024年中國大豆產業數據分析報告》
[4]國家統計局,農小蜂《2024年中國天然橡膠產業數據分析報告》
[5]綠色和平、北京大學,《協同實現森林修復的多重效益:中國政策法規體系的現狀與挑戰》,2025年